7.7%超預期的GDP增長速度為2013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而近日陸續發布的2014年1月至2月宏觀經濟數據顯示,2014年開局并未像春天般溫暖,反倒像迎來了“倒春寒”,多項數據低于市場預期。

國家能源局3月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2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4.5%,比去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前兩個月增速明顯回落。
“用電量作為觀測經濟"冷暖"的重要指標之一,常常反映了經濟的運行態勢和變化趨勢。而前兩個月用電量增速有所回落,說明我國經濟運行呈現穩中略緩的態勢,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挑戰。”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景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與此同時,“三駕馬車”表現疲軟,出口、投資、消費全面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投資方面,前兩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9%,比去年全年回落1.7個百分點,累計增速為2002年12月以來最低。消費方面,1至2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也呈回落態勢。出口方面,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消息,2月單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速從1月的7.6%逆轉為下降18.1%,為2009年9月以來最低增速;貿易逆差229.8億美元,為2012年3月以來最大。
同樣,工業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作為工業經濟“風向標”的PPI已持續24個月負增長,而2月PPI降幅又進一步擴大了0.4個百分點。此外,1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6%,增速創2009年4月以來近5年最低。
“今年經濟形勢開局不利,頭兩個月包括PMI所有需求指標均超預期減速,表明經濟下行壓力比預料的要大。”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如是說。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國前兩個月經濟運行經歷“倒春寒”?專家們對此莫衷一是。
“用電量數據疲軟與國家為治理空氣污染采取的化解產能過剩措施有關,鋼鐵、玻璃、水泥等產能過剩產業都是高耗能、高耗電產業,對這些產業的治理調整也會相應地影響到用電量增速。”周景彤表示。來自國家能源局的資料顯示,當前中國工業能耗占總能耗的70%,而發達國家一般在40%左右。其中鋼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產業的能源消費又占到工業能耗的一半左右,用電量的波動跟這些行業的生產形勢有很大關系。
“而前兩個月工業和投資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家一直在淘汰落后產能,這其實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對記者分析說:“但也說明中國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
此外,全國多省份相繼下調了2014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將轉方式、調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列入地方經濟發展的主題。這也許在短期內對經濟數據有所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只有堅定不移地調結構才是保持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良策。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應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保持我國經濟健康持續運行,中央已開始積極部署。3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當前重要工作進行部署時明確指出:“抓緊出臺已確定的擴內需、穩增長措施,加快重點投資項目前期工作和建設進度,及時撥付預算資金,要努力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這進一步釋放出通過穩增長來保持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明確信號。
“今年政府在穩增長的政策上作了全面安排,在這些政策安排的背景下和基本面的支撐下,我們完全有信心相信中國經濟不會滑出底線,7.5%左右小幅波動的態勢,會越來越穩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
王軍認為,1月與2月兩個月的經濟數據所釋放的信號確實是一種穩而不強的態勢,而一季度的經濟數據或許也將受此影響比去年四季度略微偏弱。但是,隨著改革紅利、結構調整紅利的陸續釋放,下半年我國的經濟運行情況或許會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今年整體仍是穩中求進的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