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談及實施“中國制造2025”時強調,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關鍵在于培育更多的“大國工匠”。
據統計,世界上迄今為止存在200年以上的企業一共有5586家,其中德國837家,荷蘭222家,法國196家,日本有3146家,而中國僅有9家(不知道諸位航空人面對如此懸殊的數據有何感想)。這些200年以上的企業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是因為有自己的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的背后,是工匠精神的支撐。品牌的建立過程實際上是對優質產品的打造過程,唯精唯一地對產品進行打磨,近乎苛刻地自我加壓使之走在同行業的前列,并不斷創新使產品臻于至善,這個過程的背后是大量的具備匠人精神創造者。所以說,對于一個企業、一個組織,要構建自主品牌,傳承百年輝煌,一定要留住工匠精神這個靈魂。
工匠精神,在于追求至善境界
工匠精神,就是把準確率從99%提高到99.99%,不斷地追求至善的境界。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過硬的本領,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庖丁解牛時能讓刀子在牛的骨頭縫里游刃有余,賣油翁倒油時能讓油穿過銅錢孔而無半點灑出,這些精湛技藝的得來無非是專注于一件事情,而后經過大量的練習,不斷追求至善境界,就能成為這方面的能手和專家。省第三屆職工科技節,王卓崗專家的“銅鏡研磨”就被授予“陜西省職工優秀絕技絕活”稱號。
工匠精神,應保持誠敬的態度
工作的過程,同樣是一個修行的過程。追求工匠精神要求在工作中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機心,對工作過程、對產品、對客戶始終保持真誠、敬畏的態度。經常在廠內聽到有人說“差不多就行了”,而在工廠外,這擬或成了這些人的人生態度。而“認真你就輸了”的話語更是不應該出現在我們航空人的字典里,時刻牢記質量是航空人的生命的質量理念,踐行“主動作為,一次做好”的工作理念。
工匠精神,應具備創新的意識
工匠精神的核心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想什么”。倘若只是把一個現有的技術練習到爐火純青,閉著眼睛就能操作完成好某一道工序,而且繼續日復一日地這樣干下去,這是“機器人精神”,不是“工匠精神”。在具體的工作中,不僅要熟練掌握技巧,還要能夠創新性思維,發現更好的點子并努力實現,進而創新性地改進自己的工藝,讓產品成為精品。而精益改善,群策群力等都是極好的途經。2廠王吉剛的《數控機床防碰撞首件試切法》、侯大年的《精密位置微長孔加工法》、《金屬零件滾花數控化加工法》獲得“陜西省職工先進操作法”稱號。
那么,我們意識到一個問題,工作不再單純是工作,是我們過去歲月里熱氣騰騰的理想,是我們現在忙碌而充實的今天,也將是我們未來生活里甜蜜美好的希望。于是我們致力于做好自己手頭的每一份工作,對待好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把每一件經由我們雙手加工的零件當做藝術品去精雕細琢,對每一個尺寸嚴苛要求,對每一道工序細致認真,對每一個缺陷、隱患不留余地,那么“誠實守信,精益求精,一次做好,缺陷為零”的質量行為準則將落地生根。廢品率降低,生產現場高效有序運轉,一次交檢合格率提高,零件按節點準時交付指日可待!
讓我們以“精英文化”為領航,以王吉剛、王卓崗、侯大年等技能專家為榜樣,學習他們對機加行業的熱情,對技術技能的不斷鉆研,學習他們濃濃的工匠精神,助力提速提效工作穩步前行,邁步過檻!來源:陜西日報
(原標題:中國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據統計,世界上迄今為止存在200年以上的企業一共有5586家,其中德國837家,荷蘭222家,法國196家,日本有3146家,而中國僅有9家(不知道諸位航空人面對如此懸殊的數據有何感想)。這些200年以上的企業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是因為有自己的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的背后,是工匠精神的支撐。品牌的建立過程實際上是對優質產品的打造過程,唯精唯一地對產品進行打磨,近乎苛刻地自我加壓使之走在同行業的前列,并不斷創新使產品臻于至善,這個過程的背后是大量的具備匠人精神創造者。所以說,對于一個企業、一個組織,要構建自主品牌,傳承百年輝煌,一定要留住工匠精神這個靈魂。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于追求至善境界
工匠精神,就是把準確率從99%提高到99.99%,不斷地追求至善的境界。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過硬的本領,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庖丁解牛時能讓刀子在牛的骨頭縫里游刃有余,賣油翁倒油時能讓油穿過銅錢孔而無半點灑出,這些精湛技藝的得來無非是專注于一件事情,而后經過大量的練習,不斷追求至善境界,就能成為這方面的能手和專家。省第三屆職工科技節,王卓崗專家的“銅鏡研磨”就被授予“陜西省職工優秀絕技絕活”稱號。
工匠精神,應保持誠敬的態度
工作的過程,同樣是一個修行的過程。追求工匠精神要求在工作中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機心,對工作過程、對產品、對客戶始終保持真誠、敬畏的態度。經常在廠內聽到有人說“差不多就行了”,而在工廠外,這擬或成了這些人的人生態度。而“認真你就輸了”的話語更是不應該出現在我們航空人的字典里,時刻牢記質量是航空人的生命的質量理念,踐行“主動作為,一次做好”的工作理念。
工匠精神,應具備創新的意識
工匠精神的核心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想什么”。倘若只是把一個現有的技術練習到爐火純青,閉著眼睛就能操作完成好某一道工序,而且繼續日復一日地這樣干下去,這是“機器人精神”,不是“工匠精神”。在具體的工作中,不僅要熟練掌握技巧,還要能夠創新性思維,發現更好的點子并努力實現,進而創新性地改進自己的工藝,讓產品成為精品。而精益改善,群策群力等都是極好的途經。2廠王吉剛的《數控機床防碰撞首件試切法》、侯大年的《精密位置微長孔加工法》、《金屬零件滾花數控化加工法》獲得“陜西省職工先進操作法”稱號。
那么,我們意識到一個問題,工作不再單純是工作,是我們過去歲月里熱氣騰騰的理想,是我們現在忙碌而充實的今天,也將是我們未來生活里甜蜜美好的希望。于是我們致力于做好自己手頭的每一份工作,對待好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把每一件經由我們雙手加工的零件當做藝術品去精雕細琢,對每一個尺寸嚴苛要求,對每一道工序細致認真,對每一個缺陷、隱患不留余地,那么“誠實守信,精益求精,一次做好,缺陷為零”的質量行為準則將落地生根。廢品率降低,生產現場高效有序運轉,一次交檢合格率提高,零件按節點準時交付指日可待!
讓我們以“精英文化”為領航,以王吉剛、王卓崗、侯大年等技能專家為榜樣,學習他們對機加行業的熱情,對技術技能的不斷鉆研,學習他們濃濃的工匠精神,助力提速提效工作穩步前行,邁步過檻!來源:陜西日報
(原標題:中國制造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