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歐洲時報》近期文章稱,因為最新公布的中國3月份進出口數據出現“雙降”,海外“唱空”中國經濟者又來了勁,有人甚至拋出“中國經濟崩潰論”。事實上,海外“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但中國經濟的增長并沒有因這些人鼓噪而停止腳步。即便當前增速有所放緩,也屬正常的調整。一些人對中國經濟前景有擔憂可以理解,但不應夸大其辭。

文章說,中國經濟經過高速增長后,已進入結構調整的過渡時期,因此,經濟增速放緩是存在客觀合理性的。在評估未來經濟走勢時,應該更重視長期趨勢,而不是看短期表現。正如中國總理李克強所指出的:“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
文章表示,這也并不代表中國對當前經濟狀況坐視不管。本月初,中國公布了旨在提振經濟的措施,主要包括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和加快鐵路建設,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以及減稅扶持小微企業等。此舉被各方稱為“微刺激”。
上述政策以改革和調整為主,不同于以往慣用的“強刺激”。沒有了強刺激,中國經濟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成為輿論焦點,李克強給出的答案是“向改革、調結構和改善民生”要動力。隨著民生的改善,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不斷增強。
文章指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正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緊緊圍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讓市場決定經濟發展,就應該坦然接受產能和結構調整可能引發的陣痛,適應更低的經濟增速。
文章稱,經濟增速放緩正是為了更好地加快結構調整、推動深化改革。當前,既要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潛在風險,也要堅定對未來的信心,遵循經濟客觀規律,推動提質增效升級,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回擊那些“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讓“中國經濟崩潰論”不攻自破。
